全屏背景
导航菜单
自定内容
欢迎进入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
当前日期时间
自定内容
图片
文章正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紧扣影响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下功夫
作者:秘书处    发布于:2023-04-19    文字:【】【】【

转自 微信公众号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专家成果】范恒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紧扣影响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下功夫





2023年3月25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24次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紧扣影响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下功夫》的主旨发言。本期【专家成果】将推出范教授的演讲全文,感谢范老师的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成渝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施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不仅有利于推动成渝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重地、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和高品质的生活福地,而且有利于贯彻二十大的要求,深入探索解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难题,为全国形成相互支撑、一体联动的区域格局提供示范与引导。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成渝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其一,双城经济圈人口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劲、市场空间广阔、开放程度较高,但成渝地区处于西部,总体属于发展中地区,其中包含有不少欠发达地区,综合实力、发展基础和增长动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差距明显。其二,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对恃并立,域内大城市偏少,不利于相关功能梯次转移承接和人口等资源流动配置。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众多,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但同质化程度较高,比较优势不突出,辐射带动能力总体上较弱。其三,农村比重较高,低收入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显著,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山区、库区、边沿地区脱贫基础不够牢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力较大。其四,受地理区位等的影响,成渝交界地区或近邻区域跨行政区经济活动密切,形成了行政活动和经济活动一定程度分离的状况,基于行政隶属关系看,体现出明显的“疏同亲异”特征。其五,成渝地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对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区域生态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生态基础总体脆弱,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这些特点,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其处置状况直接决定着建设的成效。我以为,基于这些特点,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好相关规划,应特别重视抓好如下一些方面:
(一) 优化城市结构,增强城市间的协同联动。城市是区域的主体动能,一个区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单个城市能量的充分发挥,更取决于各城市间的良性互动。要结合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互补互促为导向,优化城市结构,增强成渝地区各城市间的协同联动。优化城市规模,通过特大超大城市瘦身健体、小城镇整合归并等有效途径,加快培育较大城市,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各种规模城市梯次关联、相互支撑的城镇格局;优化城市功能,按照有机配套、强化优势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大中城市的产业水平和功能品质,推动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深化成都、重庆区域两个中心城市间的合作,加强主体功能、城市品貌、产业体系、重大工程等的统筹,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活力“双核”;推动双城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和同城化建设,促进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和毗邻地区协同,通过功能疏解、产业链延伸、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融通等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二)坚持以城带乡,依托融合加快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是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能量,以打破二元体制为抓手,推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大幅度缩小城乡差别。统筹谋划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一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全面消除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差别,赋予农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适用国家支持政策、拥有完整人身权利、获得合法社会权益等方面与市民完全相同的待遇;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城乡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机制,把农村资源全面纳入市场化轨道,按市场规则进行交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在都市圈、城市内自由入籍和便利化迁移的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为农村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依此引入城市骨干企业、现代化经营模式、先进技术手段和高效能操作平台;依托城市产业转移和城市企业进入乡村,促进农业产业链拓展延伸、新兴产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 打造合作平台,推动行政区与经济区协同互促。行政区是组织开展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托和有力保障,而经济区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城市虽隶属不同行政区域,但地理区位相接、经济条件互补,一体发展的基础良好。应遵循经济规律要求,把握人员往来、资源流动、产业互联等的特点与脉络,推进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建设和区域合作;应进一步打破体制障碍和政策封锁,促进资源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和自主配置;鼓励支持近邻合作,以基础设施对接为支撑、产业分工协同为重点,推进毗邻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落实战略规划要求,推动两省市间、适宜的行政区之间以市场化为原则、资本为纽带,深入开展重大工程、产业集群经济科技走廊等的合作建设和共同运营;应特别重视合作平台的作用,在拓展提升已有合作园区功能效率的基础上,立足于推动发展改革开放重大事项打造一批川渝共建共管的试验区或示范区。
(四)加快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改善和经济提速的有机统一。较之许多地区,成渝地区更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同时,也更需要加快经济发展。绿色发展是同时满足两种需要的不二途径,要结合规划纲要的实施,着力于此下工夫。推动生态共建共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双城经济圈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实行一张蓝图约束、一个标准核定、一张负面清单管治、一套机制约束;坚持水体、大气、土壤等重点领域的联动管控、系统治理、有机配套和科学对接;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环境损害状况,精细确定方案与举措,恢复提升森林、水体、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切实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自愈功效。以打造绿色产业体系为重点,探索转型发展新模式。抓住实现“双碳”目标契机,深化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行业的绿色化改造,全面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把绿色元素植于相关产业,积极发展文旅、康养、田园经济等融经济、混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依托现代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推进新兴技术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健全约束机制,高效化解区域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有赖于各项战略举措的落实,也有赖于对各种不良行为的遏制。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间存在的不合理差距,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约束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规划政策体系,统筹制订双城经济圈年度实施方案和各重要领域发展建设方案,适应实际需要创新各项政策支持举措;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围绕促进市场开放、经济辐射、合作共建、扶危济困,遏制地区封锁、恶性竞争、恃强凌弱、巧取豪夺建立相关法律制度与规章;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研究落实重大发展改革事宜,及时沟通解决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督促机制,跟踪分析、督促检查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基于突破性成绩与典型性问题提出奖惩措施。

全屏背景
自定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  蜀ICP备20019211号-1
访问统计
自定内容
起始时间:2022年1月16日
图片
自定内容

学会电话/传真:86-028-85215766  

学会邮箱:scrss@scrss.net  

学会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韵路150号高新国际广场D座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