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背景
导航菜单
自定内容
欢迎进入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
当前日期时间
自定内容
图片
文章正文
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关系与顶层设计
作者:秘书处    发布于:2024-03-15    文字:【】【】【

转自 微信公众号 悠闲老头看交通

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关系与顶层设计 (qq.com)




并非正统的规划理论研究,只是依据长期从事交通规划所养成的思维习惯,以及所积累的不完备工作经验的一家之言,为城市更新理论研究和技术拓展提供“引玉之砖”。
伴随城镇建成区存量更新逐步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主要实施模式,我国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如何通过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方式,借助“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整体空间上“强功能,调结构,惠民生”目标,将成为各级管理者和相关技术人员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城镇建成区存量更新的特殊性,决定了围绕更新项目生成、更新方案设计和更新项目实施的相关决策更加务实;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识-协同”治理模式,将逐步取代政府主导下宏大叙事的“目标-愿景-行动”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城市空间要素之间的关联作用规律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有限投入“四两拨千斤”的发展诉求仍然是各级政府的工作期望。这就促使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思考:如何将规划主导的空间治理模式与存量更新的实施方式有机结合,如何将计划机制的系统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局域改造有机结合。
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一种空间资源的分配,而且是为了实现各种空间使用之间健康且可持续关系所作的公共政策安排,由此产生各种城镇空间改造行动之间的统筹要求。城市更新行动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需要充分尊重具象利益群体合理诉求,在共识基础上拟定带有一定程度妥协的行动方案成为必须的操作方式。在此背景下,更新项目生成、更新方案设计中实现自顶向下的规划导引和自底向上的诉求响应之间的有机协同,成为协调全局-局部关系和利益的关键。
在现实工作中可以看到,城市更新过程中扮演承上启下重要角色的区级政府,往往偏重于强调“宜居安居”和“点-面结合”。相比于“宜居宜业”和“点-线-面结合”而言,反映出目前科层式管理体制所产生的某种程度局限性影响,这并不利于城市更新的系统功能实现。“宜居安居”并没有包含城市社会生活空间关键性的职住关联,难以完整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点-面结合”反映了一种行政范围视角限制和对于执行单元不全面理解,“点-线-面结合”则是能够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遵循空间联系规律和市场作用机制的空间系统思维,能够更好地把控空间中的成长单元(例如更新区域)、执行单元(例如控规管理单元)、毗邻单元、串接单元(例如轨道连接的空间功能单元)之间的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市级层面上加强城市更新规划导引的重要性。
不同于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法定地位的层级化编制体系,城市更新规划导引应该主要关注空间功能和空间使用之间具有强耦合关系的客观要素组合,在已经形成的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基础上,编制重点区域、重点廊道等城市更新规划管理导则,针对具体项目加强全局上“强功能,调结构“的引导,并帮助具体行动主体更好地评估局部场所空间的资源价值,促成具有市场价值和可持续性的更新方案,并组织相关更新项目在空间上的协同,增强系统效应。
针对城市更新规划导引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把握问题、评判价值、促成共识、减少矛盾、扩大效应,决策支持方法必须在理论与实践范畴内进行创新。其理论创新具有在学科边缘进行学科交叉的特点:城市规划专业领域内从位空间向流空间的拓展,与交通规划领域内从交通流向空间活动的拓展,形成空间关联分析的新方法;决策分析中通过执行单元(控规管理单元)向成长单元(更新单元),以及位空间视角的毗邻单元向流空间视角的关联单元拓展,对于项目生成、价值评估、方案拟定、行动协同等实现空间上的统筹。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国际大环境,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宜居宜业城市社会生活空间,应该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
为了体现城市更新规划引导中的全局性价值导向,需要建立一种层级化的社会生活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事实上,目前已经广为认同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就是微观层面上空间秩序的评价表述,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发挥了有效的导向作用。但是仅依靠这种侧重居住环境的微观层面评价,不能完全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全局导向问题,需要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上针对社会生活空间建立能够表述”宜居宜业“愿景的评价指标。即中观层面(用以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正义)上不同区域居民的社会机会(例如就业)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以及宏观层面(用以分析城市在人力资源竞争上的比较优势)上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只有给城市居民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才能够不局限于”谋生“而是保障”生活“)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作为决策支持技术,需要努力在城市更新系统策划和资源价值评估中导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空间关联分析方法。
从定性分析角度来说,研究各种空间要素和空间使用之间的内在关联,识别空间上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竞争关系,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人群和空间要素的迁移、空间区位变化,将在更新项目生成和更新方案拟定的系统统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定量分析角度来说,表征空间集聚与流动特性的基于大数据空间活动分析方法,以及基于交通网络的空间可达性分析方法,为基于证据的组群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包,是在“价值-共识-协同”治理框架下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在具体城市更新方案拟定中,还需要解决交流空间安排、空间流动有序性保障、获取公共交通服务便利性保障等问题,这些都是提升空间品质和引导空间行为转型不可或缺的要求,可以在方案设计中通过交通工程师的努力加以实现。
最后,建议在城市更新的“三师(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组织框架内,加强空间关联分析技术分析人员的作用(可以导入擅长适应空间流动分析的交通分析师),以更好地完成跨界协同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东援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年。
2.杨东援等,大数据与城市交通治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年。
3.张晓春等,面向城市交通治理的大数据计算平台TransPaaS,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年。
4.周涛等,城市交通大数据挖掘与应用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年。
5.王璞,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居民空间行为分析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年。
6.郑毅,证析——大数据与基于证据的决策,华夏出版社,2013年。
7.【美】雷金纳德.戈列奇等,空间行为的地理学,商务出版社,2013年。
8.柴彦威等,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全屏背景
自定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  蜀ICP备20019211号-1
访问统计
自定内容
起始时间:2022年1月16日
图片
自定内容

学会电话/传真:86-028-85215766  

学会邮箱:scrss@scrss.net  

学会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韵路150号高新国际广场D座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