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背景
导航菜单
自定内容
欢迎进入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
当前日期时间
自定内容
图片
文章正文
强化区域协调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的作用
作者:秘书处    发布于:2024-05-31    文字:【】【】【

转自 微信公众号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专家成果】范恒山:强化区域协调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的作用 (qq.com)



高质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识,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有效保障。应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化解突出矛盾与问题,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一、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城乡协调发展,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共建共享,重要领域的区际协调联动等,所有这些,也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缩小城乡差别,形成互促互补、共同繁荣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区域发展不协调,主体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关键是农村发展薄弱。乡村不振兴,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全国现代化也无法圆满实现。如果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最为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那么,推动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通过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但乡村振兴难以完全依靠农村自身实现。城市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且城市的发展长时期受惠于农村的廉价资源要素和农产品的支持。城市应存反哺之心、尽辐射之职,通过体制创新,推动以工补农,引领农村一道共同实现繁荣富强。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保障人民平等发展权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每个公民平等的人身权利和同等的发展机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提供的一般性、普惠性服务,应是所有人群平等享有的权益与福祉。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更要坚持和维护公平正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间、人群间的均等化水平。从当前实际看,城乡间,城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间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显著差别,地区间共建共享水平较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反映着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建设程度,应坚定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坚持发展支撑、政策引领、战略推动、体制倒逼,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均等共享水平。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破除区域分割,形成各重点领域协同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借此实现分工合作,一体做强地区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而这也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与要义。当前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状况仍然在一些区域不同程度存在,制约经济高效循环、要素自主流动的关键堵点没能全面化解,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建成。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一些关键领域的统筹对接,特别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培育打造、生态环境的治理维护等的协同联动,全面形成有机分工、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一体发展的地区发展格局与经济运行体系。

二、区域协调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条件。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与水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全方位的,而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来说,科技创新是直接的支撑与推手,或者说是“牛鼻子”,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资源是有限的,对国家如此,对各地区更是如此,如果各自为政,不仅导致资源分割,而且会形成相互掣阻,使本不强壮的创新能力遭受进一步削弱。区域协调联动能够最大限度的聚集、整合优势资源要素,形成协同创新造就区域最高科技创新水平,从而大大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能力,并以有力的科技创新做支撑,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有序开发,切实控制开发强度,不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有利于推动生产生活环境的一体保护和联动治理,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等关键方面的治理上取得高质量成效;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规划,落实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使农产品主产区生产能力有效提升,生态功能区得到更好保护,城镇化地区紧凑集约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是历史发展大势,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进一步畅通合作路径,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有利于基于全国一盘棋谋篇布局,减少相互掣肘、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对外竞争力;也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水平,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促进共建共享。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地区间资源要素互补、体制机制对接,从而有利于一体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地区间人民福祉的共同增长;能够推进教科、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地区全覆盖,从而使全域人民都能在最高水平上享用社会与科技创新成果;还能促进地区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与支援,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进程。

此外,“协调”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而区域协调发展是其他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城乡协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既构成了区域协调的主要内容,也以区域协调为依托。无疑,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立足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承载着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使命,是新时代的“国之大者”。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以重点问题攻坚为抓手,政策优化和机制建构并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

(一)推动特殊类型地区走出困境和实现重振。因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历史基础等的与众不同而形成的特殊类型地区,一般都是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因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这些地区包括老工业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退化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脱贫地区等,还包括一批在近些年地区分化中出现的经济发展失速地区。推动特殊类型地区走出困境、实现重振,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从地区实际出发,以绿色低碳为指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兴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国家战略赋能,通过适宜的政策优惠和定向帮扶激发内生能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行政交界地区合作联动发展。各层级的行政交界地区涉及到很大一片国土。行政交界地区因内部经精力不济、鞭长莫及和外部不良竞争、相互掣肘双重因素往往发展不足,处于不发达境况。这片地区发展潜能巨大,其加快隆起将强有力推动国家与区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行政交界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合作联动,应通过共同建立经济区,推动重要领域的一体化发展,重大工程的协同建设,促进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通过合作,使掣阻变互助、边沿为中心、冷区变热地。

(三)强化城市群都市圈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功能。城市群都市圈是我国新型城镇结构的核心力量和基本依托,是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动源。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许多城市群和都市圈结构都不甚合理,大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功能同构性高,影响了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效益的发挥。应根据各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确立发展重点,促进特色化发展;应大力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一体发展、协调联动,消除市场壁垒,优化区域分工;应推行城乡统一规划建设,农民市民同权同则,运用真招实措实现以城带乡、以工扶农,实现全区域协同发展。

(四)加强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与政策安排。共同富裕的状况反映着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也体现着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强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安排。包括进一步优化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特别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深化改革全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市骨干企业、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经营方式融入农村,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立标准体系、强化责任机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专项减免、定向补贴、特殊援助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低收入人群的基本负担。

(五)实行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融合联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集高品位、强动能与大实惠于一体,对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注重激发各战略对特定区域的重大效能的同时,还应大力推动战略间的融合联动,实现战略红利的地区普惠共享,并防止“红利落差”演变为“地区悬差”。应鼓励各地区主动对标诸战略中前沿性建设思路进行自主探索,推动一般地区与战略实施地区通过共建特色平台等途径复制运用良好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举措。

(六)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缩小地区差距,遏制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既需要灵活适情的政策调节,更需要规范有效的制度约束。要把握经济联系,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机制,保障各项试验权利创造性运用、各项政策举措按要求实施;进一步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关联地区、重要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等的利益平衡协调,推动各地区基于优势互补和可持续发展深化合作联动;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战略方向和实施重点,设定工作职责与行为界限,建立监督与考核机制。

江苏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前沿阵地,应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表率作用。建议:一是深入实施分类指导,推动各地区进一步凸显产业特色,依靠比较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二是加强对欠发达地区战略赋能与政策支持,通过“填平补齐”激发经济增长潜能;三是支持和推动边沿地区深化区域合作,依托经济合作区实现互利共赢、跨越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学会秘书工作人员,以便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全屏背景
自定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  蜀ICP备20019211号-1
访问统计
自定内容
起始时间:2022年1月16日
图片
自定内容

学会电话/传真:86-028-85215766  

学会邮箱:scrss@scrss.net  

学会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韵路150号高新国际广场D座904室